資本市場的新概念日新月異,從「核心資產」到「獨角獸」的語境切換,只用了一個春節,一過完年,「獨角獸」企業便站在了風口浪尖。

 

全國政協會議及全國人大會議(簡稱「兩會」)頻頻釋放利好訊息,內地監管層明確提出「支持優質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」,並表態希望將下一批「BATJ」留在國內。不少中概股巨頭亦紛紛表示,希望回A股上市。

 

中證監有意吸引科網行業「獨角獸」回歸A股,最顯而易見的便是利好騰訊(0700.HK)估值。另一方面,倘若內地科網股巨頭如百度、騰訊等陸續回A,內地證券商亦可望從多個大型IPO中分一杯羹。

 

事實上,消息已帶動內地券商股抽高,中信証券(6030.HK)、中國光大(0165.HK)及海通證券(6837.HK)周二(3月6日)分別錄得4.2%、3.6%及2.8%升幅;惟在貿易戰陰霾下,股價隨大市走勢反覆。不過,在政策加持下,與「獨角獸」相關的概念股中長綫可看好。

 

同股不同權政策日漸清晰

 

先不論目前海外上市獨角獸回歸A股的可行性,對於這類公司IPO上市地的爭奪,全球各大證券交易所均躍躍欲試。在本港市場,港交所(0388.HK)正研究「同股不同權」,用制度吸引「獨角獸」。

 

今年2月23日,港交所直接就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的上市制度徵詢市場的意見,相關諮詢文件便明確提出:「我們擬吸引更多高質量、高增長及創新產業公司來港上市」。

 

內地所指的「獨角獸」企業(市值達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)及超級「獨角獸」企業,多數為新經濟企業,主要分布在互聯網金融、交通出行、電子商務、科網等領域,這些正是港交所希望吸引的領域。

 

港交所將於4月完成修改上市規則,相信港股在吸引新經濟企業上市的制度改革將很快出爐。早前亦有消息指出,隨着證監會在同股同權的原則上立場軟化,港交所今年開始會推出試點計劃,容許達到「獨角獸」規模,同時能夠提供足夠保護投資者措施的初創公司,在主板以同股不同權方式上市。

 

近期市場盛傳「小米公司即將登陸港股市場」;平安好醫生已經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資料,從此次小米等超級「獨角獸」被吸引至港股市場來看,相信「同股不同權」制度是一大前提,而頭炮便是小米。

 

另據市場預測,螞蟻金服、陸金所等一系列「獨角獸」企業均可能在港股上市;一旦相關制度推行,甚至有機會吸引其他已上市的企業將港股作為第二上市地。